不久前,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拟定的 《关于做好进城务工职员随迁子女同意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建议的公告》(下文简称“公告”)发布。但在“公告”中,对上海、北京如此的人口流入集中的区域,则明确表示要进一步摸清底数,学会非当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状况,抓紧打造完善进城务工职员管理规范,“拟定颁布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策略”。
而在向地方教委递交的公开信中,父母则明确提出,“随迁子女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就学记录的,即可在常常居住地参加高考考试和录取”。
京籍pk非京籍
与此前教育部维权不同,自“教育公平志愿者”在北京教委约访姜沛民,一批京籍人士也陆续出目前北京教委信访办门口,并明确提出了反对放开异地高考考试的诉求。这批京籍人士,以青年为主,只有少数父母参加。
“这是第二次正面交锋了。”有参与维权的父母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她介绍,首次是上周四,他们到场人数要少一些,大概七八人,这次到场的京籍人士大概有20多人,明显比上次要人多一些。
不到九点钟,北京教委信访办接待职员到岗后,一位身材高大的京籍年轻人就携带筹备好的材料走进了办公室。
虽然信访办员工不断提醒他,接待时间是自九点开始,但他们仍然根据手头的材料读完,并向信访办员工讲解了自己之所以反对“异地高考考试”的原因。
在这位京籍人士看来,外籍孩子素质极差,打架斗殴带坏了当地孩子。此外,外籍孩子不断涌入,占用了过多的当地教育资源,“要想享受作为北京人的权利,需要先要承担责任”。
根据信访步骤,本次共有5位京籍人士向负责接待的北京教委信访办员工反映了我们的诉求。
在网络上,京籍人士将支持开放异地高考考试的父母称之为“异闹”。明确申明,北京包含教育资源在内的公共资源本来十分充裕,正是由于不断涌入的外地人口,严重干扰了当地居民的正当权益,而开放异地高考考试则会促进更多外地人口涌入北京。
本次京籍人士到场,也再三强调了类似的诉求。对于“教育公平志愿者”的维权举措,有京籍人士表示,“这是在胁迫北京教委”。
对于当地居民的反弹,其实政策拟定者在刚开始时即已考虑到这种可能。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今年两会期间,曾明确表示“既要解决这类外来人口子女的考试就学问题,但也要考虑到城市的承载能力、当地学生的权益不受影响”。
而“教育公平志愿者”们则担忧,这会给地方政府在拟定政策时留下口实,以“参加社会保险年限”门槛把大多数非户籍常住居民排除在外。
“门槛”是重点
假如把开放异地高考考试视作是一个大的政策方向,目前争论的焦点,更多其实是关于“门槛”的问题,也就是哪种孩子可以享遭到参加异地高考考试的政策。
此前颁布的《公告》中,明确了“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政策。
但对上海、北京如此的人口流入集中的区域,也明确表示要进一步摸清底数,学会非当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状况,抓紧打造完善进城务工职员管理规范,“拟定颁布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策略”。
“这其实是把拟定政策的门槛,下放给地方政府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而在《公告》中,亦给地方政府颁布有关策略厘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即“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颁布”。
地方政府怎么样设定门槛,将成为这项政策能否实行的重点。
类似山东如此的人口大省,其实早在今年2月份就颁布了有关政策,规定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历程”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就地报名参加高考考试。
但对于京沪如此的人口集中流入地,政策的博弈过程就看上去异常艰难。
此前,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千帆等三十位专家学者曾联名向国务院、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部门领导递交的一份名为《进城务工职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建议策略》。
在这份策略中,对于“门槛”也有类似的表述:对于京沪等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可以考虑增加一年与义务教育的衔接;随迁子女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就学记录的,即可在常常居住地参加高考考试和录取。
除此之外,最令这类“教育公平志愿者”们忧心的是那批明年要参加高考考试的非户籍学生。据这类父母介绍,现在高中以上的学生,基本都是由于爸爸妈妈有北京绿卡或者家实在无人照应不能已随爸爸妈妈念书,因为在户籍地没学籍甚至面临无处高考考试的困境,打破户籍隔离第一要考虑这个最无奈的群体。
“具体方法应自2013年开始推行,并确保2012年现有在京高中三年级学生不分户籍平等参加2013年北京高考考试及录取。”有父母表示。
对于上述诉求,出面接待的北京教委员工表示,“政策还在研究中。其他的答案都给不了。”
显然,上述回复断然难让父母认可。新一轮博弈,还将持续进行。